適時提供相關資料,建立知識捷運網
每個專題,都有相關知識可以延伸,《兒童台灣》除了精心設計的「名詞解釋」外,另闢有相關知識延伸的專欄,讓孩子不僅可以了解該門知識的精義,同時又可獲得週邊的許多相關知識。
西門
正式名稱為寶成門,在清代,對外可通往繁華的艋舺。日治時期,日本人拆除西門,將西門原址規劃為橢圓形圓環和公園,並逐漸在周圍發展成日本人住宅、商店集結區,是當時的繁華地帶,也就是著名的「西門町」。
布政使司衙門
光緒五年(西元1887年),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設置「布政使司」,負責掌管全省的財政、兵馬、錢糧、戶籍等重要工作,地位僅次於台灣巡撫。光緒十五年(西元1889年)興建布政使司衙門,是當時全台最大的官衙建築。
北門
正式名稱為承恩門,是清廷官吏進出台北城必經的門戶,對外可通往大稻埕。由於當時的大稻埕比艋舺還繁榮,商業地位在台灣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,因此北門的價值也深受重視。
急公好義坊
光緒六年(西元1880年),艋舺富商洪騰雲捐地出資建造考棚,為了表彰他對公共建設的義舉,劉銘傳奏准清廷,為他立了這座石坊。
東門
正式名稱為景福門,在清代,對外可通往松山。台北城完工後,東門因為朝向台灣北部重要的戰略據點--基隆,更負有防禦的重責大任。因此東門城樓外多設一道圓弧型的外廓的入口不和東門的門洞相對,以延緩敵人的攻勢。
台北城的開發
政治造城的經典之作